自從跟親朋好友說到要去瑞典留學後,陸陸續續收到很多關於瑞典的資訊,現在真正來到這裡後終於可以來檢視正確及錯誤的部分有哪些,順便也能紀錄重返校園的點點滴滴!
I人社會
網上能找到一些資訊說,瑞典是內向I人為主的社會,甚至排隊等公車都會間隔2公尺,上車也絕對不跟陌生人坐在一起,也能找到一些迷因圖說瑞典之前不強制戴口罩,是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都維持社交距離,做好防疫準備。
然而,目前在我一個月不到的瑞典經驗當中,我就遇過好幾次陌生人坐在我旁邊的體驗。遇到的瑞典人,還很好客帶我們回他家並親自下廚煎熱狗給我們吃。每天晚上在宿舍,也都能聽到當地人開party的音樂跟笑聲。
與此同時,由於我現在住的宿舍人口組成就是5位瑞典人與我,所以有比較多實際田野經驗可以取材,目前我們公共空間只有廚房跟浴室,我就能觀察到有些瑞典室友真的跟幽靈一樣,只聞其聲未見其人,真的碰上面了,也是尷尬得不發一語,低頭默默做自己的事。另外也記得有一次我去當地pub玩,觀察到有部分人在做的事,就是聽著音樂自顧自地隨音樂擺動身體,跟別人的互動並不多。
這些情況雖然尷尬,但最精彩的還是有次參加類似同鄉會的學生社團,當天活動是新生歡迎會,很弔詭的是竟然食物飲料要自己買,否則整場你就是坐在餐桌上看其他人吃飯。短暫的活動過後,開始進入聊天環節,基本上當地人會很友善的問你一些入門問題,例如讀什麼、哪裡人之類,可是之後就是開始跟瑞典朋友聊起一些內梗,雖然他們還是很友善的用英文聊天,但是坐在那個現場真的尷尬到不行,完全打破對歡迎會的想像。
從這些線索判斷,我覺得瑞典整體屬於I人社會這點應該是正確的,尤其我現在處於瑞典最南端的學生城市,算是瑞典全境外向程度pr99的地方,仍然能有這些觀察,如果到真正北極圈內或是大城市,可以想像當地人的內向程度只會更高。只是他們的I人跟台灣的I人生活方式還是不同,這裡就是很能夠接受去做任何想做的事。就像去夜店,台灣可能覺得要很會社交的人才有資格去,但對他們而言可能這裡就是聽音樂、喝酒的場所。這裡也得說一下,當地的娛樂活動看到最多的就是運動、玩遊戲、親近自然、喝酒跳舞,如果不去夜店玩,好像晚上能做的事就真的不多了。
但一樣米養百種人,這句話我認為還是成立的,即便他們不見得常吃米。重點是只要人數夠多,就可能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性格,何必拿一些適用整體的標籤,套用在個人上呢?只要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能過得舒舒服服,那就沒有問題了吧!
不過,雖然大家都能很自在的過好各自的一方天地,但是社交的需求,仍舊是人的天性,尤其在冰天雪地不見陽光的北歐雪國,作為一個留學生應該如何打破重重隔閡,交到當地朋友呢?
目前我想嘗試的方法,是找當地人一起去從事具互動性的運動,例如籃球、羽球跟桌球等等,這就避免了燒腦的語言隔閡問題,能更多的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。至於這招的成效如何,就讓我試過以後,再上來更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