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老闆和員工總是難以相互理解?

「故恆無欲也,以觀其妙」

這句話教導我們放下欲望,以清淨的心境去觀察身邊的事物。

然而,為何要在沒有慾望的狀態下才能體會事物的奇妙之處呢?

其實,對於同樣一件事,人們時常會處於兩種立場當中。

事實上,對同一件事物,人們常常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。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立場的「有」,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,會發現不同的內容和想法。這些觀點的差異容易導致衝突,甚至使人們忽略事物的本質。

要避免犯下這個錯誤,老子用這句話提醒我們,「無欲以觀其妙」,即捨棄身上所有的有色眼鏡,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。

在公司裡,員工常常難以理解老闆的決策。員工通常期望老闆能提供更多的薪水和獎金,但當公司陷入虧損並最終倒閉時,員工仍然受到法律保障。公司的資產被變賣後,員工的資遣費優先支付。同時,員工也只需尋找下一份工作,便能恢復原有的生活模式。而老闆可能背負著債務,因此他們的決策通常以公司的生存和發展為優先考量,而非個人利益。

比如,在公司裡,員工時常無法理解老闆的決策,員工總是期望老闆能提供更多的薪水和獎金,但當公司虧錢倒閉時,員工受到法律保障,領完資遣費後,員工只需要尋找下一間公司,便能恢復原有的生活模式。而老闆往後日子則可能背上債務,因此他們的決策通常是以公司的生存和發展為優先考量,無法以個人利益作為優先考量。

然而,如果我們跳出僅僅是員工的角色,不再抱持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,而是思考如何擴大公司的餅,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。這樣一來,就有機會更近距離地觀察公司營運的各個細節,從更寬廣的視角出發,思考問題,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
但是,讀到這,請千萬不要以為這又是一篇在用「慣老闆語錄」凹員工的文章,如果發現是慣老闆的公司,請現在、立刻、馬上,能閃多遠就閃多遠!

但即便在一流的好公司工作,對於那些擁有強烈企圖心的人來說,我也不認為需要在一間公司長久待下去。因為就如前文所述,老闆和員工處於不同的立場。尤其我堅信,靠著為他人打拼是無法致富的。現實就是如此,即使員工盡心盡力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,老闆也僅能在合理的範圍內回報員工,讓他們維持生計。

而且在台灣的文化背景下,想要從薪水中積累可觀的財富無疑十分困難!

相反地,只有為自己工作才有可能致富。因此,作為員工,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公司的資源,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。好好地藉由「觀其妙」的方式累積一流見識,為自己開啟不同的機會,累積豐富的見識和經驗。這些都將成為我們成功之路上堅實的基石。

不要無止盡的追求有,生活有時需要虛空的狀態

在老子的哲學觀中,萬事萬物處於起源狀態的時候,恰好能用「無形」、「無名」等沒有狀態來形容。

這時,道的力量開始運轉,「有」才得以誕生。

因此,我們需要保持清淨、虛空、無慾望的狀態,才能覺察到這股力量,觀察到世界運行的奧妙。生活中確實如此,很多世俗定義上「有」很多的大人物,經常把自己保持在非常安靜的狀況,鮮少暴露在公眾視角下。

洛克菲勒是個極佳的例子,以財富的多寡作為標準的話,他是古往今來,最成功的企業家,但同時也是一名隱士,一生多數時間都是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則。

他曾以一首詩回應對他開會時很少發言的疑問,

「明志的老貓頭鷹棲息在橡樹上,牠看得越多,就說得越少,她說得越少,就聽得越多,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明智的老貓頭鷹呢?」

洛克菲勒的成功與其個性特質有關,他精準的商業觀察和執行能力使他的石油帝國日益壯大。在1897年之後,他將注意力轉向慈善領域,一生捐贈超過5億美元,享年98歲。

我認為這很符合老子的智慧,即不追求無止盡的「有」。

借助道的力量,使他從一貧困少年,白手起家成為世界首富。

且他謹記這是上天的恩賜,在家訓中立下「回饋社會」的要求,這使得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,至今已經富超過七代。

如果每天空出一段時間維持在虛空的狀態,人生很有可能會變得非常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