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典碩士學制
瑞典碩士的學制跟台灣很不一樣,在這裡會把一學期拆成兩個Period,每個Period就是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,然後每堂課所設計的學習時數是每週40小時,所以學習壓力其實不小,很多課都會掛很多人,但這裡會有3次補考機制,所以不用像台灣一樣重頭來過,這是比較友善的部分。
以下是我這學期上的瑞典碩士課程:
- Computer Graphic (Period 1)
-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Graphics (Period 2)
- Image Analysis (Period 1)
- Interaction Design(Period 2)
Computer Graphic/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Graphics
這兩門課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是一脈相承,從淺到深,但我自己感覺沒有學得很好,最後成績也只是剛好通過而已。課程內容在講的就是顯示在螢幕上的一張圖片,電腦實際上做了哪些事,像是要進行座標系統的轉換,從物體本身的座標系最後到螢幕上的座標系,還有各類渲染的演算法或是光線追蹤,講人話就是怎麼幫物體上顏色。會在實習課跟作業上學到怎麼用C++當中的openGL 架構去寫shader做出3D畫面渲染,例如怎麼生成很逼真的水面動畫。
另外也會談到 GPU的硬體架構跟效能評估,所以算是軟硬通包,十分困難的課程,學得好的話對於遊戲引擎開發會很有概念。然後課堂上的要求包含作業、報告、作品跟考試。我們的作品模擬水面上的漣漪,光線的折射、反射及散射。這邊考試比較嚇人的是一次要考五個小時,所以會看到一些人帶食物進考場。

作品的評選方式也很有意思,老師會找一些業界人士來評我們的作品,這次找的評審來自ARM, AMD, Nvdia和 Massive Entertainment,最後評出來的前幾名,考試就能隨便考也能過,那是採自願制,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參加,但我太菜了就不敢參加🙂↔️整場聽下來後,會對很多同學的作品感到驚艷,然後聽到評審問的問題,常常沒聽懂,但他們都能繼續自信流暢地回答,會開始默默懷疑自己是不是銅牌仔進入菁英場了?
難度:★★★★★
Image Analysis
影像分析這堂課,會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學影像分析的各種原理技術,讓我重拾很久沒用的線性代數和Matlab。但這堂課比較好的是可以只寫作業不用考試跟做專案。

難度:★★★
Interaction Design
互動設計這門課由三大塊組成:上課、報告、作品以及考試
上課的部分會學到各種設計方法論,然後去洞察日常案例中採用哪些設計方法。然而設計是一種需要大量實踐且反覆迭代才能逐漸掌握的技能,不太可能只靠書本知識掌握。因此這堂課的重頭戲是放在實踐出一個可用的原型作品prototype。
我們這組的作品理念是來自於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困難,也就是跟朋友去逛戶外音樂節會有走散的風險,然後在音樂節上又會聽到沒聽過的歌手在表演,因此我們希望設計一個音樂節app,可以找到朋友的位置還能辨識台上表演樂隊或歌手,可以讓參加音樂節的感受更加好。
在此前提下,會跟組員大量合作每週跟老師分享進度。進行潛在用戶分析:包含訪談、問券、使用者輪廓(Persona)、分鏡(Storyboard)和情境分析(Scenario)等等。
這步之後,我們才能開始製作作品,然後再找用戶進行測試並記錄他們的反饋,這樣的過程會持續兩輪後才會有個最終成品。在這項 project 上我練習了用戶分析、Figma和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同學合作的能力,扎扎實實的體驗了一把設計師的艱辛。
下圖是我自己在練習Figma後設計的app 介面 😂



難度:★★★★
以上是快樂與痛苦並存的第一學期,要我總結的話我會說這是一個“揠苗助長”的學習體驗,真的會有快掛了的感覺,但無論如何我還是都勉強撐過了✌️🤞凡殺不死我的都會使我更加強大!